一个哥们,读了《穷爸爸富爸爸》之后,醍醐灌顶,连夜把书烧了。
他爸问他为啥。
他说:“我终于明白了,我穷就是因为我爸穷。”他爸一听,上去就是一巴掌:“放屁!老子穷是因为你爷爷穷!”
这个段子,你笑完之后,有没有觉得后背有点发凉?
因为它戳破了一个很多人不愿承认,但又心知肚明的事实:
我们总喜欢为自己的“不行”,找一个宏大的、宿命的、不可抗拒的理由。这样,心里就好受多了。
就像这个问题,“中国为什么会诞生出那么多高认知的穷人?”这个问题本身,就带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逼格。
仿佛在说:“你看,我不是不努力,也不是笨,我认知高啊!我懂底层逻辑,我会解构商业模式,我能跟你聊宏观经济,也能跟你扯元宇宙。”“但我为什么还是穷呢?唉,一定是这个时代的问题,是环境的问题,是社会结构的问题。”听听,多高级的甩锅姿势。
既保全了自己的面子,又暗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。堪称精神上的“贵族式贫穷”。
这种人,现在网上一抓一大把。
他们是知识付费平台的VIP用户,是各种搞钱社群里的“潜水理论家”,是马斯克传记的忠实读者,是能把“第一性原理”和“复利效应”挂在嘴边的沙发土豆。
他们的大脑,就像一个塞满了屠龙刀的军火库,锃光瓦亮,寒气逼人。但他们的人生,就像一把没开刃的塑料玩具刀,连根黄瓜都切不断。脑子里的法拉利,永远跑不过口袋里的奥拓。
为什么会这样?
难道真的是因为“认知”这东西,在这个时代贬值了?还是说,我们对“高认知”这三个字,有什么天大的误会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很多人以为的“高认知”,其实是一种“认知内卷”。
什么叫“认知内卷”?就是你把所有的精力,都用在了“知道”这件事上,而不是“做到”。
你沉迷于收集信息、学习理论、构建模型,你享受的是那种“啊哈,我又懂了一个新东西”的瞬间快感。
这种快感,跟打游戏通关、刷短视频看到爽点,本质上没啥区别。都是多巴胺在作祟。它会让你产生一种“我正在进步”的幻觉。
你就像一个武侠小说里的理论家。你熟读天下武功秘籍,从少林的《易筋经》到武当的《太极拳经》,从丐帮的“降龙十八掌”到逍遥派的“北冥神功”,你对每一招每一式的原理、心法、破绽,都了如指掌。你甚至可以给当世所有的高手写一本《武功排行榜》,分析得头头是道。
然后呢?然后一个街头的小混混,上来二话不说,抄起板砖就往你头上拍。
你脑子里瞬间闪过一百种应对方式,是该用“斗转星移”把板砖移走,还是用“凌波微步”闪开,或者干脆用“金刚不坏体神功”硬抗?就在你犹豫的这0.1秒里,板砖已经结结实实地拍你脸上了。你眼前一黑,倒在地上,脑子里最后一个念头是:“他这一招,不讲武德……”
这就是绝大多数“高认知穷人”的真实写照。
他们不是没有屠龙之术,他们只是没见过龙,甚至连猪都没杀过。他们把“知道怎么做”,等同于“能做到”。这是第一个,也是最致命的认知偏差。
真实的世界,根本不是一个考场。它不是看谁的理论背得熟,谁的模型画得漂亮。
真实的世界,是一个充满了泥浆和鲜血的角斗场。它只奖励一件事:行动。而且是有效的、持续的、甚至有点不择手段的行动。
你懂一百个商业模式,不如去摆一天地摊,跟五十个拒绝你的顾客聊聊天。
前者让你感觉自己是未来的商业教父,后者让你深刻理解什么叫“人性”和“需求”。
你读一千篇关于“流量”的文章,不如自己去发一百条帖子,看看哪一条能换来哪怕一个真实的点击。
前者让你在键盘上指点江山,后者让你明白什么叫“市场反馈”。
你上一万堂关于“领导力”的课,不如去带一个三个人的小团队,解决一次因为分工不均而产生的内部矛盾。
前者让你以为自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,后者让你知道什么叫“管理”的鸡毛蒜皮。
知识,在没有被行动验证之前,一文不值。它不是你的资产,而是你的负债。
因为它会消耗你的时间,给你带来虚假的安全感,还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傲慢,越来越看不起那些“只会埋头干活”的傻子。你觉得他们笨,他们认知低。
你不知道的是,人家在你“思考人生”的时候,已经把房子首付给挣出来了。
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,不是从南极到北极,而是从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。
中间隔着的,不是千山万水,而是你那颗既懒惰又脆弱,既傲慢又恐惧的玻璃心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那为什么这么多人,宁愿在“知道”的海洋里溺死,也不愿意上“做到”的岸呢?
因为上岸,太他妈疼了。
在“知道”的世界里,你是神。你可以随意调动古今中外的智慧,你可以轻松构建一个完美的商业帝国,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。这个世界是确定的、线性的、符合逻辑的。
但在“做到”的世界里,你是狗。你会被拒绝,被嘲笑,被欺骗,被打击。
你精心准备的方案,可能被客户一句话就否了。
你熬夜写出的代码,可能因为一个bug就全崩了。
你满怀激情地创业,可能被一个政策就干趴了。
这个世界是随机的、混乱的、不讲道理的。从“神”到“狗”,这个落差,谁受得了?尤其是那些自诩“高认知”的人。
他们的自尊心,比天还高。让他们去低三下四地求人,让他们去干那些看起来很“low”很“脏”的活,让他们去面对失败和不确定性,那比杀了他们还难受。
失败,对普通人来说,是经验值。失败,对“高认知穷人”来说,是对他们“高认知”身份的公开处刑。他们输不起。
因为一旦输了,就证明他们引以为傲的“认知”,不过是个笑话。
为了维护这个脆弱的身份认同,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:
永远不出手。
只要我永远不打第一场仗,我就永远是那个“战无不胜”的理论军神。
这就引出了第二个致命的问题:
他们玩的,根本就不是一个“搞钱”的游戏。他们玩的是一个“证明自己牛逼”的游戏。
你想想,一个真正想搞钱的人,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?
是“怎么能把这事儿办成?”
是“客户需要什么?我怎么满足他?”
是“这个方法不行,我换下一个。”
他的目标极其明确:利润。
为了这个目标,他可以不要脸,可以吃亏,可以走弯路。面子、尊严、姿势好不好看,这些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结果。
而一个想“证明自己牛逼”的人,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?
是“我这个想法是不是足够颠覆?是不是足够优雅?”
是“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厉害?”
是“万一失败了,别人会怎么看我?”
他的目标是:维护自我形象。
为了这个目标,他必须保证自己永远是“正确”的,“深刻”的,“高瞻远瞩”的。
所以他会花大量时间去论证自己的想法是完美的,去寻找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案。结果呢?黄花菜都凉了,他还没开始。
一个商人,在思考怎么把梳子卖给和尚。
一个“高认知穷人”,在思考和尚到底需不需要梳子,以及这个需求的哲学本质是什么。
你说谁能赚到钱?
这个世界,从来都不是奖励那些“想得最明白”的人。而是奖励那些“干得最狠”的人。
更准确地说,是奖励那些在“干”的过程中,不断“想”,又用“想”来指导下一步“干”的人。
这是一个“干—想—干”的循环。
而“高认知穷人”,永远卡在第一个“想”的环节里,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闭环的单机游戏。
他们不是认知太高了,而是他们的认知,跟现实世界是脱节的。
他们的认知,是一种“书斋里的认知”,“屏幕里的认知”。
这种认知,就像温室里的花朵,看起来很美,但只要拿到现实的风雨里,一晚上就得死绝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那么,问题来了。这种“书斋里的认知”,是怎么来的?是我们天生就喜欢纸上谈兵吗?
不是的。是我们的教育,我们的成长环境,
在过去的二十年里,系统性地、大规模地,培养了我们这种“屠龙术爱好者”。
你想想我们的学生时代。什么样的人是好学生?
是那个能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的人。
是那个能做出最难的数学题的人。
是那个能在考试里拿到最高分的人。
整个评价体系,都在奖励“输入”和“解题”。它给你一个明确的问题,给你一个标准的答案,然后看你能不能通过学习和记忆,把这个答案找出来。
这个过程,是高度确定性的。你只要努力,只要聪明,就能得到好成绩,得到老师的表扬,父母的奖励。
这套逻辑,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。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,真实的世界,也应该是这样的。
只要我掌握了足够多的“知识点”,只要我找到了那个“标准答案”,我就能成功。
于是,我们走上社会后,依然在用“学生思维”来应对这个世界。
我们拼命地“学习”,以为只要学得够多,就能解决一切问题。
我们遇到困难,第一反应不是去“行动”,而是去“找本书看看”,“报个课学学”。
我们把搞钱,当成了一场更大的、更复杂的考试。
我们在寻找那本不存在的《搞钱标准答案》。但社会这个考场,跟学校完全是两码事。这里没有标准答案,甚至连题目都是模糊的。
它不奖励“解题能力”,它奖励的是“定义问题”和“创造答案”的能力。
老板不会给你一道题,让你去解。他只会给你一个目标,
比如“把这个月业绩搞上去”。至于怎么搞,用什么方法,会遇到什么困难,他不管。他要的是结果。
客户不会告诉你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。他只会告诉你他“不爽”。至于他为什么不爽,爽点在哪里,需要你用什么样的产品来让他爽,需要你自己去挖掘,去测试,去创造。
学校里,100分是满分。社会上,60分就得赶紧上。剩下的40分,是在实践中,在跟市场的博弈中,一点点补上的。
你非要等到自己准备到100分再出门,那唯一的结局就是,那些60分的同学,已经迭代到150分了,你还在家里对着镜子,练习你那套完美的100分广播体操。
更残酷的是,社会这个考场,它不光看你的“智商”,它更看重你的“逆商”和“财商”和“情商”。
看你被拒绝后,能不能爬起来。
看你没钱时,能不能找到钱。
看你跟人打交道,能不能让别人舒服,愿意跟你合作。
这些东西,学校里从来不教。而这些,恰恰是那些“学习不好”的同学,在社会上摸爬滚打,早早就学会的东西。
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很分裂的现象:
很多当年的学霸,走上社会后,循规蹈矩,泯然众人。
很多当年的学渣,反而混得风生水起,成了老板。
不是说读书无用。而是说,如果你只有“读书”这一种能力,那你基本上就废了。你只是一个更高级、更昂贵的“工具人”而已。
你所谓的“高认知”,只是在“学生思维”这个维度里的高。你跳不出这个维度,你的认知越高,你摔得越惨。
因为你爬得越高,越看不见地上的坑。
你满脑子都是星辰大海,却不知道出门第一步,就可能踩到狗屎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觉得不服气。
“你说的不对,我也行动了啊!我尝试过做自媒体,尝试过做电商,但都失败了。”
“这不是我懒,是这个世界太卷了,机会太少了。”
你看,又是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味道。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。
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我们不能否认。现在的环境,确实比十年前、二十年前,要难得多。普通人想往上走,通道确实变窄了。
这叫“系统性困境”。就像你在一个设定好的游戏里,系统给你的初始装备很差,地图上的怪又特别强,爆率还特别低。你玩得很辛苦,这很正常。
但是,同样在这个破游戏里,为什么还是有人能打到好装备,能升级,甚至能通关?他们是开了外挂吗?
不是。是因为他们换了一种玩法。
大部分“高认知穷人”,他们的玩法,叫做“寻找风口”。
他们每天都在研究,下一个风口是什么?是短视频,还是直播带货?是AI,还是Web3?
他们像一群焦虑的饿狼,四处寻找那块最大、最肥的肉。
他们相信,只要找到了风口,猪都能飞起来。
这个逻辑,在十年前,也许是对的。那时候遍地是机会,你只要胆子大,随便抓住一个,就能起飞。但现在,情况变了。
所有的风口,都挤满了人。不光有人,还有资本,有巨头,有正规军。你一个啥都没有的散户,凭什么觉得你能抢得过他们?你冲进风口,唯一的下场,就是被吹得最猛的那些人,当成燃料给烧了。
在存量博弈的时代,追风口,是最愚蠢的策略。
那高手是怎么玩的?
他们的玩法,叫做“经营根据地”。
他们不追风口,他们制造风口。或者说,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,通过深耕,形成一个小小的、局部的“风口”。
什么叫“根据地”?
就是你真正热爱的、擅长的、并且能为一小撮人提供确定价值的那个领域。
这个领域,可能很小,很窄,很不性感。
可能是在网上教人怎么养多肉,
可能是做一个专门服务于本地新开餐馆的社群,
可能是给独立开发者画像素风的游戏图标。
这些事,听起来都发不了大财。但它有几个好处:
1. 竞争小。 因为太细分了,巨头看不上。
2. 你能坚持。 因为你真的喜欢,有正反馈。
3. 容易建立信任。 你服务的人群很精准,你很容易成为这个小圈子里的专家。
高手做的,就是找到这么一个点,然后像一个钉子一样,狠狠地扎进去。
用一年的时间,两年的时间,甚至更长的时间,去打磨产品,去链接用户,去建立口碑。
他们不求一夜暴富,他们求的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、可持续的、正向循环的小生态。
在这个小生态里,他就是王。
流量、信任、定价权,都在他手里。等到这个根据地稳固了,他再慢慢地向外扩张,或者,等待外部的大风口吹过来,把他这个根据地,整体吹上天。
你看,这两种玩法的底层逻辑,完全不同。
追风口的人,本质上是投机者。
他们想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,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。他们的心态是焦虑的,行动是短视的。
经营根据地的人,本质上是农夫。
他们相信时间的复利,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他们的心态是笃定的,行动是长期的。
“高认知穷人”为什么总是选择前者?
因为他们太“聪明”了。
他们的“高认知”告诉他们,要算投入产出比,要找增长最快的赛道,要用杠杆撬动最大的资源。
这些理论,都没错。但他们忘了最基本的一点:
所有这些理论,都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你得有东西可以“投”,有赛道可以“选”,有资源可以“撬”。
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,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像个傻子一样,选定一件事,然后用笨拙的、持续的、物理性的努力,去完成你的原始积累。
你必须先当一个农夫,辛辛苦苦地种出第一片庄稼,你才有资格,去当一个思考“天下粮仓”的战略家。你连地都没下过,就天天捧着《农业发展战略》研究,那你不是高认知,你那是饿得发慌,出现了幻觉。
这个世界,终究是公平的。
它会惩罚那些只说不练的假把式,也会奖励那些默默耕耘的老实人。
只是这个奖励,可能会来得晚一点。
而大多数“高-认知穷人”,都死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秒。不是被别人打死的,是被自己的“聪明”和“焦虑”,给活活耗死的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