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条精辟古代名医语录! - 老马资料库

50条精辟古代名医语录!

类别:生活常识百科 时间:2023-11-06 00:03:54 点击:266

1,未诊先问,最为有准(孙思邈)

此语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,应置于望,闻,切诊之先,清陈修园在张景岳的基础上总结出十问歌:一问寒热二问汗,三问头身四问便,五问饮食六问胸,七聋八渴俱当辨,九问旧病十问因,再兼服药参机变,妇人尤必问经期,迟速闭崩皆可见,再添片语告儿科,天花麻疹全占验。病人也应积极配合医生,让医生掌握尽可能详细的资料做出准确判断,以免误诊错治。就如张景岳所说:诊病不问起始,忧急饮食之失节……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。


2,病气重,则小便必涩,病气苏,则便溺渐通。(程杏轩)

此语是根据小便的涩,通与否推测病情轻重。主要在于肾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。也间接说明了肾功能的重要性。


3,凡欲察病者,必须先察胃气,凡欲治病者,必须常顾胃气。(张景岳)

此语强调胃气的重要性。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,人赖胃气生,药赖胃气行。


4,肺虚易咳,心虚易惊,脾虚易泻,肾虚易遗,肝虚不宁。(张秉成)

此语概括了五脏虚衰所易出现的主证。


5,胃强脾弱,则消谷而便溏,脾强胃弱,则知饥而纳少。(林佩琴)

此语指出脾胃功能之异,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,胃强脾弱时,胃能消谷而脾失健运,则便稀,脾强胃弱时,脾能运化而知道饿,却胃纳艰难吃的少。临证时当细心分辨。


6,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。(李东垣)

此语指出脾胃的重要性。脾胃为元气之本,后天之本,脾胃伤则元气衰,元气衰则百病生。此为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主要论点。


7,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。(内经素问)

张景岳亦指出凡诊病施治,必须先审阴阳,乃为医道之纲。……医道虽繁,一言蔽之,阴阳而已。


8,外感头痛,常痛不休,内伤头痛,时作时止。(顾松园)

揭示了头痛的发作特点,鉴别。


9,暴眩为风火与痰,渐眩为上虚气陷。(陈修园)

揭示了虚实两种眩晕的病因病机。


10,肝风上升于巅顶,原属阴亏,痰浊弥漫于中宫,多因脾弱。(王旭高)

此语分述了肝风与痰浊两证的病因病机。


11,斑属血者恒多,疹属气者不少。(叶天士)

阐明斑疹的病机重点。


12,有汗之烦躁,里证也,宜清热,无汗之烦躁,表证也,宜散表。(秦皇士)

以有汗无汗鉴别烦躁表里属性。


13,阳虚自汗必恶寒,火热自汗必燥热。(李用粹)


14,吐下之余,定无完气。(尤在泾)


15,虚邪之至,害必归阴,五脏之伤,穷必及肾。(张景岳)

重视真阴和肾脏的作用。张景岳倡导阳非有余,阴常不足。虚损所伤精气皆为真阴所化,最后必伤真阴,五脏所伤,最后必导致肾脏亏损。


16,善用补者,补中有开。(李冠仙)

是说补要补的灵活,不呆不滞,要在滋补药中伍以少量理气活血之品,则可促进气机调顺,血流畅通,此即补中有开之意。


17,凡治病,总宜使邪有出路。(周学海)

此语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。治病攻邪须使邪有出路,闭门留寇向为医家大忌。治病当视病势所趋,因势利导,表证之透达,水气病之渗利,阳明里实之攻下,均为使邪有出路。

吴又可:‘黄连性寒不泄,只能制热,不能泄实,若内有实邪,必资大黄以泄之。若徒以黄连清之,反将热邪遏住,内伏益深。


18,初治之道,法当猛峻。中治之道,法当宽猛相济。末治之道,法当宽缓。(王好古)

指疾病的初中末三期治法不同。初期新感外邪,当以疾利之药去之,中期病非新非久,当养正祛邪,兼而治之,末期法当宽缓,药性平善,养血气安中,养正多而邪气自去。


19,补血之中兼以活血,乃善用补者也。(张元素)


20,每加行血药于补剂中,其效倍捷。(周学海)

均为补中有开之意。周学海认为病后脉络之中,必有瘀血,若不驱除,新生之血不能流通,元气终不能复。


21,王道无近功,多用自有益。(叶天士)

王道指调养正气。此语是说补虚之法需要从容调理,假以时日,企求速效是不可能的。张景岳“补不可以求速效”也是此意。


22,气以通为补,血以和为补。(蒲辅周)

气机要调顺,血行贵和利。补气需伍以理气之品,补血须配和血之药。……也是补中有开啊,可见历代医家对补中有开的重视。类似的话有很多,以后不再提了。


23,善调理者,不过用药得宜,能助人生生之气。(李冠仙)

强调补虚应轻重得宜,注意顺应人体生机,绝非多多益善。


24,治病以理气为先,而用药以通络为主。(韦协梦)

强调了治病必先照顾气血的重要意义。人以气血为本,气以通为顺,血以和为贵。治病要以理气为先,就像武侠小说以内功疗伤,必要打通经脉,使经气循行无碍,则内伤悉愈,而用药当以通络为主,络通而使药能尽其功。就如四君子必用茯苓,四物汤必用川芎,地黄丸必用丹皮,泽泻。皆为通络之用。


25,治肥人之热,虑虚其阳,治廋人之热,虑虚其阴。(喻嘉言)

体现因人制宜的原则,因为体质不同,治法有所不同。肥人多痰,多为阳虚体质,廋人多火,多为阴虚体质。


26,血虚者,补其气而血自生,血滞者,调其气而血自通。(吴鞠通)

指出血虚,血滞之证可从气论治,反映了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。气能生血,气能行血。


27,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,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。(王旭高)

指出脾肾两脏的不同用药特点。肾为先天之本,精血之源,肾虚则精血不足,当治以血肉有情之品。如龟板鳖甲阿胶等,脾为后天之本,生化之源,后天资生,纳谷为宝,故培补脾胃要参以谷食之方。即既可补脾又可食用的药物。如薏米,大枣,粳米麦芽等。


28,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,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。(王旭高)

指出脾肾两脏的不同用药特点。肾为先天之本,精血之源,肾虚则精血不足,当治以血肉有情之品。如龟板鳖甲阿胶等,脾为后天之本,生化之源,后天资生,纳谷为宝,故培补脾胃要参以谷食之方。即既可补脾又可食用的药物。如薏米,大枣,粳米麦芽等。


29,凡草木诸药,以气胜者,迅而善行,以味胜者,滞而善守。(张山雷)

这里气指气味,并非指药物四气,味是味道。这句是说中药以气味浓重见长者,作用迅速善行而不守,以滋味厚重见长者,作用徐缓善守不行。


30,患大病,以大药制之,则病气无余,患小病,以小方攻之,则正气无伤。(徐灵胎)

指出要依据病情轻重决定药量大小,务使药病相当。


31,善治水者,不治水而治气。(吴鞠通)

强调治疗水湿病应从调气入手。


32,救阴无速功。(叶天士)

强调补阴疗法渐缓收功的特点。


33,肥人气虚多痰,瘦人血虚多火。(程芝田)

指出胖瘦之人的体质特征,用药时也应有所侧重。


34,痰入心则癫,火乱心则狂。(唐容川)

强调了痰与火在癫与狂中的致病作用。二者也可以互相转化。


35,带下俱是湿症。(傅青主)

此语指出带下病证的主要病机。带下量多或变化多因湿浊下注所致。化湿止带是其基本治法。


36,血不利则为水。(张仲景)

揭示了水肿病的瘀血病机。唐容川亦指出,“瘀血化水,亦发水肿,是血病而兼水也。”


37,有痰之嗽主脾湿,无痰之咳主肺伤。(秦景明)

概括了咳与嗽在症状和病机方面的不同。


38,齿为肾之余,龈为胃之络。(叶天士)

指出了齿龈和肾胃的络属关系。


39,土虚木必揺。(尤在泾)

脾为生血之源,肝为藏血之脏。若脾运健旺,生血有源,则肝有所藏,若脾虚生化乏源,则可导致肝血不足,出现眩晕,震颤等。治应安土息风。


40,新病朝急者为阳邪胜,暮急者为阴邪胜也,久病昼静者阳虚,夜静者阴虚。(杨旭东)

揭示了阴阳之虚实证候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。


41,阴之病也,其来缓,其去亦缓,阳之病也,其来速,其去亦速。(徐灵胎)

概括了阴阳两类邪气致病的不同特点。


42,阳虚甚者,阴亦必虚,釜无薪火,安望蒸发乎精微;气虚甚者,血亦必虚,车无辘轳,安望汲饮以灌溉;阴虚甚者,阳亦必虚,灯残油涸,焉能大放其辉光;血虚甚者,气亦必虚,水停浅舟,焉能一往而奔放。(石芾南)

说明阴阳互根,气血同源的道理。


43,气有余便是火。(朱丹溪)


44,气不足便是寒。(张景岳)


45,腹满时减,复如故,此为寒,当与温药。


46,腹满不减,减不足言,当须下之。(张仲景)

腹满虚实两证的鉴别。


47,喘病之因,在肺为实,在肾为虚。(叶天士)


48,先喘后胀治肺,先胀后喘治脾。(叶天士)


49,暑病首用辛凉,继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敛,不必用下。(叶天士)

指出暑病的治疗步骤和方法。


50,外湿宜表散,内湿宜淡渗。(朱丹溪)

指出湿邪在外与在里的不同治法。